近期,樓市出現一個現象:提前還房貸。豆瓣小組“社畜買房共進會”有二十多萬成員,過去都在討論該不該買房、去哪里買、怎么融資,而最近討論最多的是要不要提前還房貸。4月份,住戶貸款減少605億元,同比少增4022億元,該項數據自2007年統計以來首次負增長。這反映,居民貸款買房的意愿下降,這不一定是已發生的形勢,但可能是未來的趨勢。
過去,風險規避型家庭,有的會選擇提前還房貸;換房時,也要提前把貸款還掉。但整個社會的大趨勢是,怎么才能借到更多、更便宜的錢來投資獲利。比如,我所了解的深圳居民,如果手上有一大筆錢,他們買房的策略并不是“多點兒首付、少點兒月供”,而是“少點兒首付,多買一套”。簡言之,能多貸款就多貸款。除了銀行的錢,還要高成本從其他渠道借錢。
一直以來有個理念是,長達數十年的房貸,是個人一生中極少有的、以低息向銀行借錢的機會,相當于借銀行的錢來投資。而且,房價上漲的收益非?捎^,覆蓋銀行貸款利息綽綽有余。這是用別人的錢,實現自己的財富夢。另外,國家會頻繁地救助經濟,手段就是貨幣寬松,這會導致通脹,一百萬的房貸在幾十年后有可能大幅貶值,房貸的壓力只會越來越小。
但面向未來的語境下,這樣的思維邏輯可能不成立了。隨著房價告別快速上漲,經濟告別高速增長,整個社會投資收益率臺階式下行。近期,多家銀行下調存款利率,四大行4月末 3年定存利率由3.25%調至3.15%,3年期大額存單利率從3.25%調至3.15%。作為存款替代的貨幣基金收益率也逐步下行,7天余額寶年化收益率從年初的2%,逐步下探至當前的1.7%。
當房價上漲預期減弱,其他渠道的投資收益率在下降,一個直觀的理解就是,現金留在手上用于投資,產生的收益率可能無法達到5%左右的房貸利率水平。這時,房貸對你而言就是給銀行打工、給銀行搬磚。因此,“還了就是賺了”,提前還房貸,變相成了一種新的“理財方式”。特別是,當下的年輕人,很多都想減輕個人的資產負債率,推崇較為輕松的生活。
疫情沖擊,經濟轉型陣痛,居民收入承壓,照理是沒有余力提前償還房貸的。但因為消費下行得更快,使得居民儲蓄率持續處于高位。央行最新數據顯示,4月住戶存款減少7032億元,同比少減8677億元。截至4月末,住戶存款余額109.62萬億元,同比增速為12.19%,增速為去年5月以來新高(排除1月份特殊情況),也為提前還貸創造了收入上的條件。
對于2017-2019年買房的群體來說,那時的房貸利率比較高,都要在4.9%的基準利率水平上上浮。2020年8月份,房貸基準利率向LPR轉軌時,這一批存量房貸的加點水平比較高。未來,即便5年期LPR繼續下降,依然改變不了他們要承受實際高利率的狀況。既然投資賺錢的難度越來越大,不如先減少負債,增加儲蓄,修復資產負債表,應對不確定的未來。
提前還房貸的群體,以“90后、00后”居多,他們注重當前的生活質量,對較遠的未來并無多大考慮。比如,持有房產對抗未來可能到來的通脹,這樣的理念開始弱化。他們更關心的是,當下這筆資金怎么樣才能最大化效用。他們手頭無多少積蓄,但多數能從上一輩那里獲得一筆資金,比如拆遷款、房產套現。對于減輕子女貸款壓力,父母往往有較強的支持意愿。
提前還房貸,盡管不是普遍現象(很多人連貸款買房的能力都沒有),但它是個小趨勢,看起來不起眼,卻不能忽視。這是與過去拼命加杠桿完全不同的趨勢,與當下很多年輕人不愿結婚、不愿生育是一類問題,是面對不確定的自然而然的反應。這對認識當下樓市有很強的意義。表面看,樓市問題是預期不振、觀望濃厚,但內核是當下收入的制約和對未來的擔心。
特別是,作為需求主體的新市民,收入和預期與當下居高不下的房價之間的矛盾難以調和。問題是,政策并沒有修復居民的收入,全方位降低成本,而是繼續刺激,比如,三胎獎勵一個購房資格;“一人購房全家幫”,提公積金給直系親屬付首付;首付比例降至20%。本質上,還是靠杠桿和漲價預期刺激購買力。這樣做,無助于問題解決,還會加速類似提前還貸的收縮行為。